1.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 《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B. 《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曾青”是指可溶性铜盐
C.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D.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答案】C
【解析】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选项A正确;B、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曾青”是可溶性铜盐,选项B正确;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不是Ca(OH)2,如果是Ca(OH)2,不用焚烧,可以直接使用,选项C错误;D、由题中信息知,“洧水”是一种矿物,且可燃,所以“洧水”就是石油,选项D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以文言文为切入点考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关键是正确理解题中所描述的意思,作出正确判断,题目难度不大,但理解不好容易出错。
2.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增铁酱油”、“高钙奶粉”、“富硒茶叶”、“含氟牙膏”、“加碘食盐”等商品。这里的铁、钙、硒、氟、碘应理解为 ( )
A. 元素 B. 分子 C. 氧化物 D. 单质
【答案】A
【详解】“增铁酱油”、“高钙奶粉”、“富硒茶叶”、“含氟牙膏”、“加碘食盐”等商品中所强调的铁、钙、硒、氟、碘,都是说明这些物质中存在了这些元素,而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都用宏观的元素种类来说明。因此应该理解为元素。答案选A。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