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诗词中常蕴含着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针对下列一些诗词,从化学角度解读正确的是( )
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藏着自然界中碳、氮的循环
B.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描述了显色反应的现象
C.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与“马尾”化学成分相同
D.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紫烟”是碘的升华现象
【答案】A
【解析】 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将落红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A正确;诗中描述的现象为物理变化,而显色反应为化学变化,B错误;“马尾”是蛋白质,“飞絮”是纤维素,成分不同,C错误;香燃烧产生的烟和阳光的共同作用,形成“紫烟”,是化学变化,而碘的升华是物理变化,D错误;正确选项A。
2. 某有机物M 分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不同颜色的球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以是单键、双键或叁键。关于该有机物M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难溶于水,易溶解于烧碱溶液
B. 同一平面上最多有6个原子
C. 含有不饱和键,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D. 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答案】D
【解析】根据分子模型可知,白球为氢原子、蓝球为氮原子、绿球为碳原子、红球为氧原子,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H2N-CH2-COOH,有机物为氨基酸,能够溶于水,能够与碱反应,A错误;从分子结构可知,同一平面上最多有7个原子,B错误;该有机物含有- COOH,含有不饱和键,但不能发生加成和加聚反应,C错误;该分子中含有氨基、羧基两种官能团,